來源:中國中醫(yī)藥報8版 作者:楊芝莉

楊芝莉與貧困地區(qū)女孩合影。
“楊媽媽,我給您寄了一份禮物,您注意查收一下”。
2019年11月的一個下午,我突然接到了貴州師范學院大二學生令狐昌宇的電話。沒想到,4天以后,收到的是一份我40多年生涯中最有意義的禮物。
當打開快遞小哥送來的包裹,一本精美的畫冊展現(xiàn)在我的眼前。畫冊以我的照片做封面,頁面上寫著:“美麗的楊媽媽,愿您永遠青春常駐,愿您永遠開心。”
一頁頁翻開,里面全是我曾在微信朋友圈中發(fā)過的在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馬鬃鄉(xiāng)工作期間的部分工作照以及和孩子們的合影,還有被編輯成照片的昌宇和我的微信聊天記錄。每一張照片顯然都是經(jīng)過了精心的選擇,并用心地配上了文字:“謝謝您,楊媽媽”“您的腳步,踏遍了馬鬃的每一個角落”“孩子們的笑臉,是對您最大的回報和肯定”“很幸運我能遇見您”……
一張張,一頁頁,讓我再次回憶起第一次看到他們艱苦的學習條件時心酸的往事,再次回憶起在馬鬃鄉(xiāng)脫貧攻堅工作期間一千多個緊張艱苦的日日夜夜。
畫冊的最后,放著一封折疊得整整齊齊的信:“親愛的楊媽媽:您好。首先我要向您道一聲感謝,感謝您對我的幫助。也許您給我的這筆錢對您來說,并不是很大的數(shù)目,但對我來說,它的價值已經(jīng)超越了錢的本身……我現(xiàn)在還是一個學生,但我會努力提高自己。今后,我會像您一樣去關心身邊需要幫助的人,將愛心傳遞下去……”信還沒讀完,我已經(jīng)熱淚盈眶。
我是一個中醫(yī)人,從參加工作到現(xiàn)在,一直都在遵義市中醫(yī)院工作。2015年我響應貴州省委省政府關于派駐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的號召,來到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馬鬃鄉(xiāng)梅子、中嶺兩個村先后擔任駐村工作組長。
馬鬃鄉(xiāng)是一個少數(shù)民族貧困鄉(xiāng),交通不便,經(jīng)濟落后,全鄉(xiāng)10個村全是貧困村。因為鄉(xiāng)村貧困,所以家庭貧困的學生自然就很多,因學返貧的家庭也不在少數(shù)。在嚴格履行駐村工作組長職責的同時,我認識到,根本的、長遠的扶貧一定是要扶智。身邊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告訴我,只要一家人出了一名大學生,這個家大多會從根本上脫貧。于是,在工作之余,我便開始關注那些貧困家庭學生的情況。通過自己資助以及動員身邊朋友親戚等社會力量資助,盡可能地幫助更多孩子堅持學業(yè)并念完大學。如今,經(jīng)過我和親朋好友對20多名孩子的資助,其中有8名都考上大學并正在就讀。今年,有1名大學生還獲得了省級優(yōu)秀學生獎勵。給我寄畫冊和書信的令狐昌宇正是這8名在讀大學生之一。
四年半的駐村工作在形式上于我來說是結束了,我也于2019年9月底返回遵義市中醫(yī)院工作。卻沒有想到會在這樣一個微感寒涼的初冬下午,收到一份如此溫暖的禮物。孩子的感激之情是真誠的,我無法回絕,只是覺得自己為他們做得太少,受之有愧。令我倍感欣慰的是,我看見我們播種的愛心已經(jīng)在他們的心里生根、發(fā)芽。這也更激勵我一定要在以后的生活中,盡可能地繼續(xù)關注我們身邊的困難學生,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,幫助他們安心上學,畢業(yè)后不但讓他們?yōu)樽约旱募液图亦l(xiāng)遠離貧困而努力,更重要的是將這一份愛心傳遞下去,不但生活上脫貧,也讓我們的下一代精神上更加富有。(楊芝莉 貴州省遵義市中醫(yī)院)